24小時完成動畫?挑戰溝通與創意的極限運動
全球 24 小時學生動畫競賽(24 HOURS Animation Contest for Students),從2002年至今已經邁向 18 年,而今年也是台灣第一次加入 24 小時國際動畫比賽。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藝術學院院長 Aubry Mintz 邀約下(24 小時動畫大賽主辦人),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劉懷幃老師與科學傳播學系鄧宗聖老師首次帶隊參加,視覺藝術系團隊「無情柳澄汁」(Heartbreaker)《Beep Fine》代表臺灣榮獲第 71 名,科學傳播學系「藝和工作室」(Yi-Huo)則以《Mask Of Love》拿下第 93 名的佳績,兩支隊伍從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三百多支隊伍中擠進百強名單,國立屏東大學也是代表臺灣參與的大學(參見圖1)。
所謂「24 小時動畫比賽」就是在 24 小時內,利用一天時間創作出一部 30 秒的動畫短片,24 小時動畫比賽賽制規定要 5 人為一個團體參賽,並且限制「腳本、素材、影像製作到配音」都需自行製作。全世界共有18個國家同時參與競賽,比賽的作品也會被皮克斯、好萊塢、Sony 影視等知名動畫公司看見。
科學傳播系並非動畫專業科系,但這此 24 小時賽事,給予系上喜歡動畫的學生機會,能夠跨科系組合動畫團隊,賽後與視覺藝術學系團隊交流與合作,是一次重要的學習經驗。因此這裡將以科學傳播學系「藝和工作室」(Yi-Huo)《Mask Of Love》的創作團隊為對象,將這 24 小時的創作歷程作分享,希望能從非媒體動畫創作科系的角度,激勵未來跨科系的創作團隊誕生,也是此篇專文分享的目的。
科學傳播系 2017 年引進甲尚科技 Reallusion 的動畫技術,鄧宗聖副教授注意到教育現場的需求,當時建立系上服務團隊至各校協助動畫故事繪本的技術教學。讓屏東孩子有機會接觸科技及動畫,讓教育更多元。當時學校也希望能協助社區,挖掘在地的人文歷史及產業文化,製作成動畫行銷,讓台灣和世界認識屏東。經過三年下來,科學傳播學系成立動畫影像實驗室,目前共有三位主力成員加入,包括余佳豪、蔡沛緗兩人負責製作動畫,鄭亦涵負責繪畫素材。但不足兩人決定該如何決定?團隊成員先從網路觀看歷年得獎作品來決定,發覺大多都以逐格動畫為主,用一張張圖片做成連續性的影片,而感受到團隊中的繪圖比例稍有不足。因此從幼兒教育學系邀請吳宜庭負責繪畫素材,吳宜庭自己在經營社交軟體 Instagram 上擁有超過六萬多粉絲的插畫家,粉絲名稱為「F2 草雞戰鬥機」(參見圖2)。另外團隊還需要影片後製修圖的技術能力,故邀請視覺藝術學系劉宇倫來協助,補足繪畫與後製能力後,報名並投入賽事。
圖1、24小時國際動畫比賽國立屏東大學名次名單
圖 2:跨科系成員吳宜庭為圖文作家F2草雞戰鬥機
《Mask Of Love》故事誕生與概念
- 大賽主題:疫情下的生活
24 小時競賽的主題是當天發布,所有參賽者無法做任何事先準備,所有的準備來自平日自我鍛鍊與敏感度的建立。
台灣比賽時間為早上六點開始,五點多 YouTube 官方直播就湧入高達一千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者,專注等待主辦方公布今年的比賽主題。
2020 年全球遇到的大災難莫過於爆發新冠狀病毒,世界各國政府下令鎖國外,嚴重的國家還限制人民出門,主辦單位就將 Covid-19 疫情作為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與生活脈絡,故把題目設為:「在疫情下改變生活周遭什麼事情?」
- 故事發想:校園疫情與戀情
新冠狀病毒大流行的肆虐下,許多國外的參賽者都被迫在家使用視訊和團員來進行比賽。由於臺灣成功防堵了疫情,因此團隊利用學校動畫專業教室作為聚會場地,所以能聚在一起「面對面」參賽。
聽到這次主題後,大家圍著一圈互相交換自己的故事想法(參見圖 3),過程中有人提出台灣捐口罩(Taiwan Can Help)或是口罩實名制等,想利用這次國際比賽的機會來藉此宣傳台灣,但套入故事內容時發覺在 30 秒的影片中,要跨越語言的障礙,還能讓國外評審看懂似乎有點困難,又考慮到須達到寫故事重點「起、承、轉、和」四個要點更為不易。
經過一番掙扎,我們轉而從學生層面思考:「受疫情關係,學校要求學生來上課需全程戴口罩,也因為這樣衍生出一段搞笑的疫情校園戀」,成為故事主線,在過程中加上華人共享的元素「月老紅線」的設定(分鏡 2-5),來暗示就算不能牽手也能用其他方式代替,達到防疫的重要性,最後想藉由影片傳達: 「在痛苦中還有一絲絲幸福感存在」的核心概念。
圖3、大家圍著一圈發想故事
- 構思故事:如何傳達「痛苦中仍有幸福存在」的訊息
前一段提到在編腳本故事時,採用「起承轉合」四段結構編劇法,並繪製成手稿(參見圖4)。簡單來說「起」為告訴大家這部影片要表達什麼?說明現況讓觀眾知道主角的情況與所處的世界模樣,比如這次影片(Mask Of Love)一開始(分鏡 1-2),就把「戴口罩」故事主軸呈現,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出門在外都需要戴上口罩,藉此引起觀眾的興趣。
「承」為延續「起」的主張,延伸接下來的故事內容,藉由事件的觸發與處理,帶領觀眾進入故事的核心。到影片中段第十秒(分鏡 2-1),故事核心為「在痛苦中還有一絲絲幸福存在」,男主角因為要戴口罩上學而感到悶悶不樂,突然發現在同一間教室上課的女生如此美麗,深深的愛上女主角,也在學校讀書會認識了彼此並順利地在一起,兩人牽手時還用紅線,加入華人文化元素「月老紅線」達到防疫目的。我們討論腳本時,首先把男主角痛苦一面凸顯出來,為此能達到兩次劇情轉折的高潮點,但因為時間的限制而刪除。
「轉」為劇情的衝突與挫折出現,考驗主角的目標是否堅定。到影片後半段(分鏡 3-1),疫情結束後,學校不再強制學生戴口罩上學,男主角也滿懷欣喜走到學校,路途上遇見熟悉的背影,打招呼後女主角轉身過來,發現原來是小時候討厭的對象,外表也不符合男主角心目中的理想,從原本痛苦→愛情→驚嚇,經過了兩次轉折後影片留下最後三秒鐘,留下觀眾對結尾的好奇。
「合」為劇情的結尾,重點是告訴這部影片的結果,許多編劇會利用開頭的「合」來相做呼應,讓整個故事變的更完整具說服力。影片結尾處(分鏡 4-1),男主角與女主角最後還是戴上口罩,給出一個開放性結尾,讓觀眾自由發揮接下來的劇情,可能是男女主角走向分手,或者選擇包容對方,利用最後一秒的時間讓觀眾思考結果,讓影片在觀眾腦海中深深烙印。
圖4:《Mask Of Love》手繪分鏡表
《Mask Of Love》影像風格與動作設定
- 視覺上的「醜陋」風格
團隊中負責繪畫的是吳宜庭和鄭亦涵,考慮有限的創作時間,想要用逐格動畫來呈現繪畫人手也不足,因此討論選擇類似韓國搞笑動畫 YouTuber–JJAL TOON 的「風格」來進行繪製。我們在這裡稱之為「醜陋風格」,希望憑藉人物角色的畫風醜陋、色彩運用簡單易懂,再加上作家親自用古怪的聲音來配音,具有另一種吸引力。
風格雖然簡單,但著重於情感變化時五官改變的張力感,其優點在可以輕易地傳達腳色情感給觀眾,繪製人物上也不用花過多時間。在設定完畫風後,就開始在分鏡表上先做初稿,在繪圖師製作的過程也會與動畫師討論可行度,可以再次做修改(參見圖 5),畫完後用相機拍攝並匯入平板 procreate 描繪成素材,再交給動畫師製作。
圖5:繪圖師(草雞、亦涵)一同製作素材
- 極速設定骨架與變形
繪圖師製作素材的同時,動畫師余佳豪、蔡沛緗在旁討論畫面該如何呈現(參見圖 6)?人物、場景要設計動作帶出視覺感,把30秒的影片分成15等份來分工製作,可以保證人物的細部動作準確,能夠注意到小細節,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著重於互相討論,因為兩位動畫師所做出來的風格不同,需要溝通這樣作品風格才會一致。這次主要使用動畫軟體 Cartoon Animator 4,利用軟體中簡易的「變形工具」和「2D 自由骨架」來進行短時間創作,在影片裡學校的旗幟(分鏡1-3),就是利用變形工具的調整,來模仿布條被風吹過時運動過程。
圖6:2D自由骨架來進行短時間創作
- 模仿默劇的音效感
影片後製主要剪輯做完的影片片段,結果發現影片秒數高達快 50 秒(鏡頭 1-1 手稿 ),需要刪除一部分,先前在製作分鏡表時,沒有再三確認畫面所需要的時間長度,30 秒的限制讓預估值範圍縮小,也因為秒數的壓縮,讓影片變成零零碎碎,畫面會呈現連續跳場的感覺,因此前後刪掉不少片段。
影片中音效能強化畫面的視覺感,男女主角為余佳豪和鄭亦涵所錄製,比如打架聲就利用手邊的餐盒和蓋子互相敲打(參見圖 7),模擬爭吵打架時的音效(分鏡 3-6)。另外也模擬男生看到心愛的女生會發出什麼聲音(分鏡 2-3),為比賽過程中增加歡樂。
圖7:後期製作並加入角色音效(男主角:佳豪、女主角:亦涵)
《Mask Of Love》賽後交流:要醜就要醜到有張力
結束比賽後,亞洲宣傳負責人 Vince 也專程從美國來到台灣與參賽者會面,分享自身製作動畫經驗,包含動畫中運鏡的重要性、「動畫十二項基本法則」作為入門動畫必備的基礎。也因為 Vince 是評審其中之一,提供這次作品(Mask Of Love)可以改善的地方,強調影片的「鋪承」非常重要,例如男女愛情互動部分多一些,帶觀眾進入到影片的效果才會增強。
影片後半段脫下口罩時(分鏡3-3),女主角還不夠醜,可以再畫「更醜」來彰顯戲劇張力。Vince 從中也給出 24 小時動畫比賽最重要的重點「刪除不必要的片段」,當製作完影片後自己再次觀看,把自己轉換成觀眾,檢視「沒辦法幫助影片更好的片段」刪除就對了,就像是作品裡男女主角脫下口罩後,發現竟然是小時候討厭過的人,這部分會讓觀眾感受到資訊模糊,沒辦法幫助影片的劇情發展。
第一次參加全球比賽,此役在成立不到六年的科學傳播系,訂下了新的里程碑:學生動畫進入地球村了。我們特別感謝視覺藝術系劉懷煒老師分享這樣重要的賽事資訊外,還在比賽後給學生們的幫助。國立屏東大學理學院給予動畫團隊的支持、總務處在假日期間提供場地,都是成就此次作品的環境與助力。鄧宗聖老師認為此次主辦單位出的題目是:「全球疫情時代下的我們」,我們是科學傳播系,可能會被賦予科學知識的傳達,但正好 Coivd-19 不是只有科學,只有科學知識的解說就會有了距離,況且 Covid-19 疫情是連科學目前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正適合讓我們倡議公眾參與科學,也就是大家都能進來談、來說、來做,在地位與位階是平等的。
當疫情全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科學也是社會的議題,把科學權威機制拿掉,回到人、回到生活裡反思思考科學,這也是一種科學傳播,沒有動不動就是「學科學」的科學是「真科學」。這次在倒數 24 小時裡產生的 30 秒動畫作品,讓全球學生也能看到我們科學傳播系學生有「不需解釋而是故事」的創造力,也是在科學傳播系發展上寫下歷史性的一頁。
圖8:24小時大賽亞洲宣傳負責人Vince(中間)與創作團隊合影
圖9:比賽結束後的合影(中間戴面具者為科學傳播系鄧宗聖副教授)
下圖為分鏡表:
故事革命(2015)。【寫作教學】起承轉合-4段結構編劇法。取自2021年03月03日。取自https://www.rocknovels.com/blog-post_12.html
作者:余佳豪 (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
Cartoon Animator 4 (CrazyTalk Animator) 是簡易性與生產力兼備的 2D 動畫軟體。你能將影像轉變為動態角色,用自己的表情控制角色,以語音生成對嘴動畫,創造具有 3D 視差的場景,製作 2D 視覺特效,造訪內容商店,還能利用簡單的 Photoshop 製程快速客製角色與創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