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橘報導原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則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若能從學界就開始跟上未來產業需求,不但會提升整體競爭力,也為企業提供了更有效率的人才媒合管道。為了讓人才畢業後能順利與業界接軌,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系推動創新教育與產學合作並行,讓動畫人才在校時不但養成豐富的動畫創作能量,還能接觸到業界規格的專業軟體技術!(責任編輯:郭俐伶)
翻轉教育的國際思潮帶動新媒體科技成為輔助教學的最佳工具,疫情爆發後,更迫使師生提前徹底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新媒體科技在教育應用上的議題又更躍上檯面,教師、教室、教材與學習可以全面以數位身分進入到虛擬環境中互動,也成為必備的教育環境,轉化過程如何適應與演進?創新將成為未來教育的挑戰。
降低技術挫折!國立屏東大學導入動畫開發軟體,讓科技與創作力雙向發展
為了啟發學生的創作動能,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系鄧宗聖主任,嘗試將 2D 及 3D 動畫敘事能力納入教學,藉由創作課程激發學生探索的好奇心,並透過創作過程整合不同學科專業。如何讓沒有動畫基礎的學生順利進行創作?減少技術的挫折,讓師生可以著重在創作本身所需要的閱讀、對話與討論,是引入教育科技首要面對的課題。
2017 年 「看見南國之美 校園動畫小導演培訓計畫」是屏東大學啟動的第一個實驗計畫,目標是希望可以縮短城鄉的數位落差,讓國境之南的孩子,畫出屏東在地的人文故事,培養孩子用數位科技傳達鄉土文化的風貌與藝術性。鄧宗聖主任表示:「學生傳統手繪家鄉繪本,裡面包含了人物、角色、背景與道具等元素,我們導入了甲尚科技 Cartoon Animator 2D動畫軟體,在一個完整的數位媒體編輯環境下,學生自然地融合了語文、社會、公民與藝術的課程,拼接繪畫,音樂、音效、口白和動畫鏡頭語言,發想點子,從組合元素歷程裡找到更多不同學科整合的施力點,也從創作過程中體驗新的學習樂趣和價值觀。」 。
甲尚科技董事長王宏洋簽署 Cartoon Animator 合作備忘錄
創建專業動畫開發工作室,鼓勵教師勇於創新教學模式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實驗計畫的經驗,鄧宗聖主任認為,要讓教師們對動畫創作能夠幫助創新教學有信心,需要先發展更多使用者案例,鼓勵學校發展客製化的動畫教材與創新學習模式,讓教育有更多元的樣貌。另一方面,使用者案例也可協助社區運用科技動畫發掘在地歷史與生態,透過動畫保存文化記憶與資產,創造在地多元發展,是貼近在地與有利於地方文化的振興力量。
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系「科普媒體動畫工作室」,主力裝載 Cartoon Animator 與 iClone 動畫軟體,並購置動畫捕捉設備,企圖建立一個能夠模擬業界開發環境。
2019年,鄧宗聖主任在科學傳播學系打造一個媲美業界動畫工作室等級的創作環境,成立「動畫影像實驗室」 開啟使用者案例的發展計畫,希望能夠紀錄更多具體案例,描述開發動畫創作的過程,將客製化創作的原型記錄下來,成為後續在教育領域中創新學習的原動力。
截至目前為止屏大動畫影像實驗室已經完成「東南亞家鄉故事繪本」、「排灣族教科書繪本」、「客家故事繪本」、「屏東妖怪動態圖像設計」,並於 2020 年派出團隊參加知名全球 24 小時動畫競賽(24 HOURS Animation Contest for Students)獲得不錯的體驗及成績。
屏大動畫影像實驗室參加 24 小時動畫競賽,作品《Mask of Love》獲得好成績
2D 動畫設計結合文學與在地文化,成跨域教學應用典範!
動畫影像實驗室也於校內展開跨院所合作計畫,與客家中心鍾屏蘭老師共同開發六堆客家兒童繪本《靚靚个盤花》、《發粄開花咧》及《伯婆个髻鬃》系列,敘述六堆地區客家人的傳統習俗及其精神,讓客家的孩子更能了解自己的文化。
從客家繪本轉製動畫的過程,鄧宗聖主任發現學生的創造力十足,對各種相關與延伸的閱讀具有主動性,廣泛蒐集相關客家元素,製作成視覺動態素材,再透過 2D 動畫軟體整合其創作內容。 學生的故事敘述能力,在最後成果的短片中表露無遺。老師們也實際參與蒐集資料,轉化吸收再傳授學生,是一個師生共學共創的最佳實例。
鄧宗聖主任表示科學傳播的本質為溝通,除了最基本人際傳播間的聽說讀寫,還可用不同形式進行傳播,像是繪本、短片、動畫、聲音、文字等各種媒介。
為了讓創作行為轉化成共學形態的學習型團體,鄧宗聖主任與黃文俥老師嘗試在校內的搖滾社會力計畫中相互結合,並寫下跨域教學應用的專文「屏東鬼怪動起來:文學到動態圖像設計的跨域課程」,詳述利用 2D 動畫讓屏東妖怪在短短八小時的課程內動起來。除了讓學生學習基本動畫技術之外,也開啟文化閱讀,重新根據口述文本裡的資訊,去從無到有完成動畫、配音,每一項技術也根據學生實際參與的現況動態調整。
鄧宗聖主任結合跨領域學科學生,並組成屏東妖怪動態圖像設計團隊,共同討論動畫作品的呈現。(圖片來源: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
國立屏東大學與動畫軟體大廠—甲尚科技合作緊密,致力加速產學結合
鄧宗聖主任深信要改變教師與學生的既有教學模式,成為師生之間共學的關係,其動機、想像與行動比知識來得更為重要。
他表示:「快速動畫軟體原來目的是要改變動畫生產鏈中的效率,但放在教育場域裡就好像是智慧型手機,降低技術門檻讓使用者能夠更加聚焦在想要表達的衝動與感覺、想說的故事以及那份自發完成的幸福感。」
鄧宗聖主任與國內動畫軟體大廠甲尚公司簽訂「Pingtung-Reallusion 兒少媒體創作學習研究中心」計畫的產學合作,獲得業界最先進的角色動畫產品與技術支持。從 2017 年帶著大學生到縣內中小學進行教育推廣,並應用此技術到繪本童話、神話,未來將從 2D 擴展到 3D 技術,讓動畫激發學生無限的創作動能。新媒體科技教育賦予教學多元發展的統合能力,動畫之外,還有 VR、 AR 及互動遊戲等領域,讓未來教育更充滿了無限的想像空間。